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法鼓山【念佛50問】為什麼要念佛?


念佛是許多人進入佛教的入門磚,甚至在認識佛教之前,「阿彌陀佛」就已經是生活裡朗朗上口的一句佛號。然而,「念佛」卻也是許多人在學佛多年之後,依然似懂非懂、摸不著門徑的一個法門,不清楚自己究竟為什麼要念佛?
這個問題的根本,應該要反問自己:為什麼而念佛?求福報、求平安、求智慧?為家人平安健康而念?為累積淨土資糧而念?還是,為求一切眾生解脫而念佛?……。
不念佛,如何學佛成佛?
佛,是「覺醒」的意思,念佛就是讓心保持覺醒:散亂時,念佛收攝身心;生氣時,念佛調柔自我;得意時,念佛消融自我;生病時,念佛安定身心……。從念心外的佛到念出自性光明,一句佛號就像一把鑰匙,既能開解生命每個階段的疑惑,也能貫通究竟甚深的法義。念佛,是佛陀送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禮物,是一切法門的根本。試問不念佛,如何學佛成佛?
念佛的初發心,就像衛星導航一樣,在修學佛道的過程中,會一路引導我們用功的方向,以及可能達到的狀態。如果平常就以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為依歸,當心念相續不斷,念念都在佛號上,無論身心達到怎樣的境地,都只管一心念佛,必能滿願,歸向淨土。
因此,不論所求為何,念佛最終仍要回歸自心;看看自己是否從習氣重、妄念多的狀況中,慢慢消解,同時也幫助周遭的人減少痛苦。如此不斷地練習,以慈悲心、慚愧心、感恩迴向心來念佛,憶念佛、學習佛,這才是念佛真正的本意。
人人都能契入的法門
念佛是不論時地、不揀根機,人人都能契入的法門。一句佛號本身貫通了高低深淺的法門:初學佛者可以在阿彌陀佛的慈忍、寬容中安頓身心;淨土行者可依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歸向淨土;禪修者也能透過念佛禪觀,返歸自性;即便原本不是修持念佛法門,遇到生命困頓、挫折,或修行停滯不前時,都能隨時依著一句佛號來提振自己,繼續用功。
念佛,不僅可以通往各個修行法門,也能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包括日常生活的接應、生病祝福、助念關懷等。特別是當什麼方法都用不上的時候,只要輕輕提起佛號,就能讓人在聲聲阿彌陀佛中,慢慢轉化身心的不適。
在生命的起伏轉折中,藉由一句佛號,開啟自心光明,當我們一呼吸、一步伐、一舉動都憶念著佛,當下就在淨土之中!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我有個女皈依弟子,未學佛前,夫妻不合,生活糜爛,直到生了個兒子是殘障,夫妻兩人開始接觸佛法,家庭氣氛於是整個改善。她跟我說:「師父!我很感謝這孩子!因為他的降臨,我們的性格都改變了。我想這孩子是菩薩所化生。」

另外,有位比丘尼,她的母親從十一年前開始生病,到今年已經八十六歲,病絲毫沒有好轉,她覺得自己的負擔很重。我對她說:「恭喜妳!」她愣了一下。我接著說:「妳有母親可以孝順,替妳自己消業障,這是妳的福報。」她聽了以後很高興,說:「希望我母親能再活百歲,讓我多消消業。」

所以,論因果要看情況。如果我們有慈悲、有願心和願力,何必非要將現在當「果」看?我們也可以從因、從主動的角度設想,或許我們是發願生生世世要在世間度眾生的初發心菩薩,有時以殘障身,有時以比丘、官僚等身來示現。從「果」看,也許你上一世曾經做了些什麼,對於現在的果報,你歡欣也好,搥胸亦罷,都已於事無補。

戒律、經典都提到:「少欲、知足、知慚愧、行懺悔,懺悔則安樂。」佛經裡講懺悔業障,是教我們要擔當自己的問題,甚至人家的問題我們也能擔當;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很多人不清楚精進的意思。要知道,緊張和心急不是精進,這只會使你容易疲倦,甚至煩躁、不安。正確的修行心態,就是要將心情放鬆、身體放鬆。所謂精進,是細水長流,就像天然的泉水,汨汨地、緩緩地、持續地、不斷地往下流注。不會修行的人,往往拚老命似地用猛力,那就好像下了一陣暴雨之後,山澗的洪水,於一時間內排山倒海直奔而下,但雨過天晴,洪水沖完就沒有了;而且猛沖狂奔的洪水,會造成災害損傷,那不是精進,而是一種自我摧殘的行為。

精進的態度,不是希望馬上得到結果,或希望馬上見到、經驗到打坐的好處。打坐,首先要練習持續的毅力、平靜的心情、放鬆的身體,自然而然就會體驗到坐禪的好處。如果心浮氣躁、希望速成、急求效果,那便等於揠苗助長,所得到的必定是反效果了。

「正精進」,是以精進心對治懈怠心,正精進有異於盲修瞎練的苦行,而是不急不緩、不苦不樂的中道行,要像細水長流的泉水,而不是像一洩而下的洪水,泛濫成災。我在年輕的時候,有幾位很用功的道友,他們非常精進,睡眠時間不多,資生物質很少,打坐拜佛時間很長,見面時他們總會勉勵我說:「老兄啊!你的身體比我們差,什麼時候會死都不知道,還不趕緊用功,等死期到後,就來不及了!」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這個人,是個不太精進的懶骨頭,因為我雖也很用功,但在該睡的時候就睡,該飲食的時候就飲食,感到有病之時,就延醫治療。結果他們都很年輕就用功死了,而我還活著,在這一生之中,雖無多大的成就,於己於人,也不能算是白過。我知道自己的體能,也知道自己的心力,總是在帶幾分勉強,而又絕不十分勉強的情況下,全力以赴、盡心而為。我雖不能算是正精進的好榜樣,也不算是壞例子吧!

有的人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不隨眾作息,不打坐、不看經、不求上進,也不奉獻了,總會推三托四地找到理由少花一些力,說是等到他們把身體養好了,把心情調順了,才來好好地修行。這樣的人就是顛倒,只是盡量找藉口懈怠而已。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別挑容易走的路

以佛法的修行來講,易行道不稀奇,難行道才是真正的菩薩道,所以我常勸人不要挑容易走的路走,容易走的路難以讓人成長,難走的路才能把人訓練成三頭六臂、金剛不壞,這樣的困境,其實才是真正的一個佳境。

能像這樣子反向思考,任何困境就都不是問題了。

人生本就是由一重重困境累積而成,除非不求上進,否則必會遭遇到困境。在困境中向下墮落當然很容易,往上逆游雖然困難,卻是真正的自我成長。其實,只要不將它視為困境,而當成一種自我訓練,在人生的旅途中,就沒有什麼難題能夠困住你。

本文摘自《愈挫愈勇健》一書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用暴力不如用智慧~




現代社會的暴戾之氣似乎日益嚴重,很多人都可能發生暴力行為,並不限定於某一些人。原因有幾個;
一是認為無法訴諸法律,或法律無法保障時就訴諸暴力。
再者是一時衝動。兩人爭執,往往不講理由,一味在利害得失與立場上計較衝突。
現在的生活型態,已經無法讓人安靜下來好好思考,加上人際接觸太頻繁,只要觀念、利益上有衝突,又沒辦法化解,暴力事件就立刻發生了。
此外,就是為了面子問題。遇到任何事情,要考慮的是長遠大局,很多人卻放不下身段,為一口氣而悔不當初。
佛教裡有句話叫「忍辱」,這並不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而是遇到任何衝擊和強大刺激時.,還能接受、面對並處理它。
遇到問題,我們要學習理性,慈悲、平和地衡量,進而協調解決,要用的智慧而不是暴力。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佛菩薩教給我們讓(淨空老和尚開示)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的,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他分不出來。兩百年前的人知道,他有標準,與倫常道德相應的是善,與倫常道德相違背的是惡,他有標準;學佛的人有標準,與三皈五戒十善相應的是善,相悖的是惡。

現在這個標準全部被推翻了,這個東西現代話叫價值觀,兩百年前人的價值觀跟今天地球上的人價值觀不一樣,今天邪正不分、善惡不分,把惡當作善,把邪當作正。影響如何?來生都是三途,有幾個人來生能得人天身?很少很少。什麼原因?教壞了。過去在中國,家庭有老人教,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一代一代認真的教,有規有矩。佛門是學校,老師教。現在都不教了,家不教了,老師也不教了,怎麼辦?大問題!我們是真正最幸運的少數的群體。

佛教我們用真心,我們要用真心,絕不能用妄心。要能相信,不能懷疑,我們在這個時代可以離苦得樂。清淨心樂,生智慧;染污的心苦,生煩惱。煩惱是什麼?競爭,競爭太苦了。競爭再提升,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死路一條。祖宗教我們,聖賢教我們,佛菩薩教給我們讓,不爭,於世無求,於人無爭,多快樂!處處修忍讓、謙讓、禮讓,讓到底。你要想做一個幸福的人,遠離一切苦惱,佛菩薩教我們的方法,我們能得到。我們會把這些事情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自己確實過很美滿的生活。

生活很簡單,老和尚教給我們,吃不要挑剔這好吃、那好吃,吃飽就好了。穿也不必挑剔款式、質料,不用挑剔這個,能保暖就好了。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多快樂!古人講的「人到無求品自高」,一生能真正享受到於人不爭,於世無求,你多麼自在、多麼快樂,你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才能把問題看透,看得深、看得廣、看得透,就在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這樣修,自自然然開智慧,積功累德。

文章恭錄—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68集2015/01/22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利根上智?

通常因為他自視為利根上智之人,所以缺乏耐心,冀望疾速成就。就像嬰兒剛一出生,就想在世運會上得十項全能的金牌,怎麼可能呢?禪宗雖有六祖惠能那樣初聞佛法即能頓悟的人,可惜這種例子太少。倒是有許多祖師,修行數十年,沒有聞到一點悟的消息,卻仍耐心踏實地繼續修行。

修行人不能老是求新奇,要安心於每一剎那的現在,只要繼續不斷地努力於現在,自然而然地會新、會進步。每一念的滑過,它已經是在向新的歷程中邁進。一味空想追求新境界、大突破,就像懶人不肯張口,卻希望能填飽肚子;不肯努力工作,卻希望獲取大筆工資,這是顛倒因果、癡心妄想的事。

有位臺大的學生,來參加禪訓的助手訓練,他上了一堂課後,第二天一早跑來告訴我,他不想參加了,因為他想追求大成就;即使受訓完畢,他也沒有時間來參加護七或有關禪的活動了,他要以更多的時間好好修行,希望像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那樣早得開悟。這樣的願心很好,學佛修行,我不僅希望他能成為像虛雲老和尚那樣的祖師大德,且還說願他早日成佛哩!但是要成為虛雲老和尚並非一蹴可即的,虛雲老和尚怎麼修行的?看他的年譜,他常說:「我是個業障重的人,是個凡夫,是一個苦惱人,是個沒有修行的人!」這是從修行之中得到真正的智慧。煮飯掃廁所我去!搬柴挑水我去!辛苦而無人注目的事我去!要自知苦惱,才會不拒苦事;要自知福薄,才會惜福種福;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念茲在茲。如果自己覺得自己有大善根、有大福報、有大智慧、有大修行,能有進步嗎?如果自以為是傑出祖師的材料,還能過平淡的修道生活嗎?因此,修道人,若勇猛修行而求疾速成就,或略有修行而以利根上智自居,這都是在苦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