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淨空法師: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它就現什麼



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平等的,佛為我們開法藏,怎麼開法?就是把這些自性本具的德能,為我們宣說出來,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有。現在到哪裡去了?現在還在,不但還在,天天用它­。佛菩薩用它,你用它,我也用它,佛菩薩用它知道它是寶,我們用它不知道它是寶,把它搞錯了,把珍寶當作破銅爛鐵來看待,叫迷失了自性,變成什麼?變成不識貨。

迷失了智慧,自性本有的智慧變成愚痴、變成懷疑,自性本具的萬德萬能,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相信自己很笨、愚痴,什麼都不會。這變成什麼?所謂失去自信心,不知道自性本具的­相好,最明顯的我身體不好,相貌醜陋,多病多苦,他天天想這些。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它就現什麼,自性妙!想笨,一天比一天笨;想苦,一天比一天苦;想不健康,身體一年­比一年差。怎麼回事?從心想生。佛這一句話四十九年不知道說了多少次,眾生也聽得耳熟,也會講,不會用。他要是會用,他就變成佛菩薩,他就不是凡夫;不會用還是凡夫,還是­受苦受難,還是要搞六道輪迴,你看你冤不冤枉?

佛第一個帶給我們的,沒有別的,就是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你相信佛沒用處,要相信自己才管用,這個話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講信願行,他信講了六個,­講六個信,六個信裡面第一個就是信自己,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要不相信自己,後面五個信你都沒有。

這像蓋大樓一樣,這第一個是第一層,第二個是第二層,第一層沒有,哪有二、三層?可見得自信心太重要了。充滿自信的人,他做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對自己懷疑的人,肯定他要失­敗。

頭一個信自己,第二信他,他是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你光說我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不相信自己,佛對你一籌莫展,什麼也幫不上。佛不度無緣眾生,什麼叫無緣?沒­有自信心的人叫無緣,有自信心的人就有緣,那個信佛真管用。所以沒有自信心的信佛,那佛裡頭打了很多問號在裡頭,都不是真信。第三個信理,第四個信事,第五個信因,第六個­信果,自他、理事、因果不是假的。

佛教導我們都有理論做依據,不是隨便說的,佛法裡頭一絲毫的迷信你都找不到。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佛法是高等哲學,他的原話是這麼說,「佛教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學了六十年,最近幾年看到科學家的報告,我們可以說佛陀的教學是世界上科學的最高峰,這是講到佛法究竟處,科學、哲學的最高峰。科學跟哲學上的難題,­不能解決的問題,都在佛法裡頭,而今天科學家能把它證實不容易。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65集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廣結善緣怎麼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廣結善緣怎麼講?

「緣」是關係的意思。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欲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因此,就有人在信佛、學佛之後,到處跑道場,見人就結緣,變成了疲於奔命、忙於應酬,毫無原則的護法、說法、弘法。如此出錢、出力而無自修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依止,從表面看,他們的確是結了很多人的善緣;但事實上他們對人、對己、對道場,都沒有做到比較深入有力或有效的幫助。雖然處處都可以看到他們,但不一定處處都需要他們;雖然許多人都可以接觸到他們,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從他們那兒得到有力的幫助。

這種結善緣的方式,就好比用一碗飯布施一個人,可以勉強吃飽,用一石米布施一個人,可以維持半年的生活;相反的,如果用一碗飯布施一百個即將餓死的人,結果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活命。但是,若以此碗飯布施一個人,至少還能使這個人多活一天。因此,若以一斗米來布施一萬個即將餓死的人,固然是廣結了善緣,但結果是沒有一人能夠多活一天。所以,廣結善緣應該是有原則,且量力而為的。如果有力量救濟全世界而不虞匱乏,那就應該無限制、無分別地平等布施,無遠弗屆,無微不至;如果僅有微弱的力量,則應該集中起來,選擇急需援救和護持的對象。比如說和自己比較熟悉、親近、關係較深的人,即家人、親人、師長、友人等為優先;否則,自不量力地去廣結善緣,是不切實際的。 

若從三寶的立場來說,廣結善緣是指無差別的平等布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眾生,有教無類,不論程度的高下、財富的有無、權勢的大小、地位的尊卑、智能的深淺,對他們都是有求必應。因此,三寶接受一切供養,絕不挑剔;任何人只要發心供養,不論數量多少,也不論財物品類,都是以慈悲心、歡喜心來接收。此在釋迦世尊的時代,出家弟子便是如此,他們每日托鉢乞食,挨家挨戶,貧富不拘,也不拘食物的種類、質量,有什麼就接受什麼,有多少就接受多少,直至滿鉢或適量即止。這就是以平等心廣結善緣,又稱為「一鉢千家飯,廣度有緣人」。布施他人固然是結善緣,接受布施也是結善緣。

由於一般人的財力、物力、體力、智力和時間都很有限,所以如果盲目無原則地廣結善緣,不但效果不彰,還可能會招致無謂的困擾。有的情形是,雖然自己已竭盡全力,甚至已影響到家庭的生計、個人的健康,但所得的回應卻是令人怨憤、遭人猜疑,如此的結果更可能因此而喪失了信心和道心。世尊曾於《遺教經》中告誡弟子︰比丘乞化人間,應如蜜蜂從花間採蜜,不得損傷到花朵的顏色與香味。

因此,居士們若不自量力地廣結善緣,則三寶雖無意傷你,你卻可能因三寶而受到傷害,求昇反墮,豈不愚癡!所以,護持三寶應該有中心、有重點、有原則。應救濟貧病,但也該有輕重、緩急之分,遠近、親疏之別,不能不切實際,一味地講求平等布施。 

其實,原則性和重點性的護持、布施,也是廣結善緣的方式之一。例如︰成就一人成佛,佛能廣度眾生,你也就間接地與一切眾生結了善緣。所以《四十二章經》中說︰「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初果聖人)。」乃至飯一已至無修無證程度的大解脫人,功德當然更大,以此類推。供養、布施、護持三寶,可分為兩個重點︰

•(一) 
對於整個佛教的現在和未來有大影響的人、物及其事業的護持,就是廣結善緣。

•(二) 
對於你所尊敬的佛教人物及其事業,縱然是默默無聞,只要是值得你尊敬而願意護持的,就足以證明此人物已有潛移默化的功能,這也是廣結善緣。
由此二點可知︰對於著名的佛教人物及其事業的贊助護持,未必就是錦上添花;對於無名的佛教人物及其事業的供養、布施,也不可以存有雪中送炭的念頭,最重要的是能夠掌握重點及量力而為。

摘自《學佛群疑》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被自己障礙住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被自己障礙住 

佛教有一種「業」的觀念,凡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論經由語言、思考,或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行為,都稱之為業;因此我們任何起心動念或舉手投足,可以說都是在造業。
人不可能不造業,但卻可以讓自己不要產生業障,因為一旦有了業障,就會障礙到原本該做的事、該想的念頭、該說的話,讓人進退兩難

所謂造成障礙,是指自己的身、口、意行為造成他人的困擾、自己的麻煩;也就是說,因為你的緣故,造成別人或自己時間、能力、財力等的損失,以致於讓事情進行得不順利,那就是障礙了。

而且你造成別人的損失、傷害,對方可能就會來討回公道、要求補償,他們就像是你的「債權人」,而你就是一個欠債的人。如果你得罪的人很多,又經常讓很多人受到傷害,這麼一來,你自己就會常常遇到障礙, 這些就成了你的業障。 

如何不讓自己產生業障呢?只要我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能有益於人,也有益於己,就不會造成障礙。

可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很自私,都只想到對自己有利,而不管別人如何。這自私的我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還以為讓別人受損失就是佔便宜,殊不知這些行為雖然暫時利益了自己,可是往長遠來看,卻是對自己不利的。這種自私又自我的行為,不僅害人,而且害己,所以是很愚蠢的。

例如在團體生活中,如果我把自己的垃圾,通通丟到別人那裡,只管自己的環境乾淨就好。短時間內似乎是得了方便,但是時間一久,隔壁傳來的臭氣,同樣也會污染到自己居住的環境。而且,我把垃圾丟給別人,別人也會把垃圾丟到我這裡,互相製造干擾、敵對,結果更是得不償失,反受其害。所以這種愚蠢的我、自私的我,是我們要解脫、要放下的。

但是當我們放下自私、愚蠢的我之後,同時也要提起「功德的我」,所謂功德的我,是指大公無私、為他不為己的我。乍看之下,自己好像沒得到任何益處,其實,當我們為他人著想時,自己一定也已包含在其中,不自私反而是我們為人處事最好、最安全的方法。 

幫助一切眾生,讓他人得到利益,同時自己也獲得心靈的安寧,這是「大我」的境界。如果再更進一個層次,那就是「無我」。佛法所說「無我」的意思,是指對於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不計較。也就是說,我付出一切幫助所有人,可是心中不求回饋,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做過之後就不再多想、不再多說,心中沒有牽掛,這便是無我。

這就好像佛菩薩以智慧和慈悲來廣度眾生,是用清淨的、無染的、無條件的愛心來幫助所有的人。佛菩薩因為永遠為眾生的利益著想,所以不會再製造任何障礙,因為沒有障礙,所以佛菩薩的功德和力量是最大的,不僅在這個世界上,在十方三世無窮的時間、無窮的空間之中也處處都在、時時都在。

佛菩薩以智慧處理事的業是「慧業」,以慈悲幫助人的業是「福業」,雖然都是業,但是這種業不會製造障礙,是能成長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左右逢源。像這種使我們處處都能夠自在的「慧業」和「福業」,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是人人都能夠學會的。

本文摘自《從心溝通》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37&ClassType=1&CommId=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