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無常

人生無常

我想這句話早已是許多人朗朗上口的口頭禪

但真正能領悟這句話的意涵者

恐怕只有在無常之中頓悟者

方能真正的感同身受

否則

它永遠都只是掛在嘴上

名副其實的口頭禪罷了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沒有任何的事情能夠說得上是絕對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因果聚合物

當你人生順遂時

你又怎知道是否得以一直順遂下去?

相對的

當你陷入人生的低潮時

你又怎知自己永無再起之時?

所以不需要因為成功而得意忘形

也不需因為失敗而自暴自棄

人生的順境與逆境都是老天爺派給我們各自的課題

每種考題都必須要自己用心去體驗與面對

方能通過一層層的考驗

重點在於

自己是否能夠冷靜地活在當下

當全天下的人都稱讚你、巴結你時

你是否會因為本不屬於自己的名聞利養而利慾熏心?

若無法冷靜地在當下反省自己

很多人馬上就會陷入順境中的魔考

酒色財氣樣樣上身

為了能夠得到更大的利益而違心地去做更多傷害自己也傷害別

人的事情

如此的因果循環

也許得了眼前的小利,卻看不見遠處的深淵



相對的

當你在絕望的逆境之中

眾叛親離

被人視為瘟神之際

我們是否能夠不去怨天尤人

不把一切的錯都怪罪給別人

能夠冷靜地面對當下的自己

洗心革面的反省自己呢?

會造成他人對自己的誤解,自己必定也有令人誤會的過錯或舉動

不需怪罪誤會自己的人,要感謝他讓我們能夠審視自我

若能解釋,退一步無需得理不饒人

若苦無解釋之機會,先要感謝對方

給我們一個良好修習忍辱的良機

世事無常

也許有一天,誤會終將得以冰釋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伐其身!

他人願意來磨練你,便是給予自己成就的機會

亦是我們的恩人

若只看見一切負面的能量

自己自然就被負面的能量牽著走

這也就是所謂的命已定但運可改的真義

若自己被負面能量左右,則吸引來的都是負面的磁場

好運也不會靠近

所以才會說心不隨境轉

改運之法

便是想辦法讓境能夠隨著我們的心念改變

所以想要改運的第一步

便是改變自己

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和思想

心念轉正之後

正面的能量自然會被吸引而至

所謂福至心靈

屆時天時、地利、人和

即是所謂的時來運轉



如果自己無法去看破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自然會陷於泥沼而無法進退

而面對無常的最好方法就是時時保有平常心

時時反省自己

若他人負面的磁場會影響我

那麼我們更應該撥亂反正

試著用我們正面的能量,幫助引導對方從負面的磁場走出來

所謂佛度有緣人

面對我執很深的對方

我們無須硬是馬上就要拉他出來

太過心急、時機不對、方法錯誤都會反而造成對方的傷害

慈悲者必須耐心地付出與關懷

必須等待對方願意打開心窗

我們再慢慢的將溫暖的陽光緩緩帶進對方的世界

不急不徐的等待時機

直到他願意自己走出來

慈悲是理性的幫助對方能夠再次自力更生

而不是感性的當個爛好人

給予對方太多不必要的愛與關懷,進而成為對方的壓力來源

或是給予太多方便以至於害他變成仰賴他人的寄生蟲而無法自立


雖然看著封閉自己低潮的對方

我們為她心急如焚也心疼不以

但還是必須要等待對的時機

在她願意打開心門之前

我們也只能繼續為她

默默地守護著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把佛當作神,錯了!(淨空老法師開示)

把佛當作神,錯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L80sETyjI

所以普朗克得到最後的結論,意念是物質的基礎,物質是從意念裡頭變現出來的。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佛法的物質就是心心所的相分。你看看八識五十一心所全部都是波動現象,波動現象裡面產生的精神現象,見分;物質現象,相分,這個科學還沒講到,沒有佛法說得這麼詳細。

佛法說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統統都有四分,換句話,就是講統統都能夠造成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這個比科學講得詳細,比科學講得更清楚。所以佛法真的是高等科學。方老師早年介紹給我的是高等哲學,通過我們六十一年的學習,再看到今天科學報告,它是高等科學。科學跟哲學裡頭還解不開的謎,佛法都講清楚了,這不能不佩服。

佛法裡頭沒有神學,沒有講到神學。現在一般人反對佛,不願意聽到佛,這個很可憐,他不曉得佛是什麼,他把佛當作神,錯了,完全搞錯了。佛是什麼?佛是智慧,佛是覺悟。不要佛是不要智慧,不要覺悟,不要覺悟你就迷,不要智慧你就糊塗,自古以來哪個人不要智慧!

穆罕默德還叫信徒到東方來向中國學智慧,印度人稱智慧叫佛。這是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不能怪社會大眾,怪佛門弟子沒有把這個字講清楚、講明白,讓大家產生這麼大的誤會。過失不在外,在學佛的這些在家、出家的,都沒有把它講清楚、講明白。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六六集)2012/1/29 檔名:02-037-0166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為什麼要念佛?(淨空老法師開示)

為什麼要念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1qp0_BfHE

為什麼念佛?用念佛這個方法把清淨心找回來。所以念佛是一個手段,目的是要把清淨心恢復。我們起心動念要落在煩惱習氣上那就錯了,煩惱習氣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名聞利養、就是五欲六塵,就是這些東西,貪瞋痴慢。那怎麼辦,這念頭起來怎麼辦?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不隨境界轉,第一個念頭迷了,我第二個念頭就覺悟了。什麼是覺悟?阿彌陀佛就覺悟了。第一個念頭,不管是什麼念頭,是染、是淨,是善、是惡,都別管它,總而言之,那是妄念,第二個念頭我就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這些妄念統統驅除出境,讓我們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正念,阿彌陀佛是清淨句。

八萬四千法門你去修學都要斷煩惱、都要消業障,這個事情好難好難!淨土法門的方法妙就妙在不斷煩惱、不消業障,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業障、煩惱統統代過來,代替了,業障自然消了,煩惱自然斷了,不斷它自己斷了,業障不消自己消了,妙就妙在此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六四集)2012/1/28 檔名:02-037-0164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斷惡修善的根本,就是常常不要想自己(淨空老法師開示)

斷惡修善的根本,就是常常不要想自己(淨空老法師開示)

凡夫煩惱雖然多,總離不開貪瞋痴慢疑五大類,再加上一個錯誤的看法,六個根本煩惱,法相宗《百法》裡面所說的。六個根本煩惱都得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學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經論要多讀,多讀,你對於許許多多人事物的看法就不會看錯。

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首先一個最重要的概念,這是斷惡修善的根本,那就是常常不要想自己,想自己,貪瞋痴慢疑就跟著起來了。想什麼?想阿彌陀佛圓滿的善行。無有一善不歸阿彌陀佛,我們心裡有阿彌陀佛,就具備了眾善,一樣都不會缺少。

在生活方面多替別人著想,這是好事,多關心別人,多照顧別人,自己決定不吃虧。這是什麼?這是修福,這是累積功德。念念都為自己著想的人,這個人沒有功德,很自私,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多半都是損人利己。我們要把這個念頭放棄,要回轉過來,常常想到別人,如何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需要智慧,有智慧才有善巧方便。

文章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479集2013/10/17

忍辱的功夫 (淨空老法師開示)

忍辱的功夫 (淨空老法師開示)

能布施就能持戒,能持戒才能有忍辱,戒不能守,忍決定做不到。忍有順逆兩種不同的境界,順境難忍,為什麼?順境裡面,稱讚你的人很多,你會不會起傲慢的心?會不會以為我很不錯了?這個念頭起來就麻煩了。換句話說,你的謙德沒有了。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都沒有了。

所以順境裡頭要能夠忍,你才能保持這五德,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會被人稱讚、誇獎搞迷惑了。所以很容易淪落到名利裡頭去,名利是陷阱,愈陷愈深,到最後不能自拔。逆境裡頭要忍,逆境裡頭毀謗你的人多,侮辱你的人多,障礙你的人多,甚至於陷害你的人多,你統統要能忍。

實在上講,逆境的忍很容易,順境的忍難,太難太難了。很多人不曉得,以為逆境墮落了,順境裡頭墮落的人比逆境的多。因為逆境它很明顯,順境他不知道,沒有感覺,自己墮落了不知道。墮落到一定的程度,自以為很了不起,別人勸告他,他不能接受。太多太多這個例子。順逆兩種境界你都能把握住,善緣裡頭,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這是忍辱的功夫。

02-037-0267 淨土大經科註

冤親債主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淨空老法師開示)

冤親債主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淨空老法師開示)

冤親債主是我們的大善知識,為什麼?沒有他,我們怎麼知道自己那種怨恨斷掉了。他現前,我們沒有怨恨,證明什麼?我的境界提升了,他來給我做見證。

這個人是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對他一絲毫怨恨都沒有了,證明什麼?我這個功夫成就了,他來考驗。如果我對他生起怨恨,證明我的功夫沒有,我所修行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


他常常出現,常常來考我,真的絲毫怨恨沒有了,還感恩。如果生起怨恨,這是一般正常現象,這叫冤冤相報。你怨恨他,你報復他,不會報復恰到好處,總要加幾分;他將來再報復你又要加幾分,就是一世比一世嚴重,一世比一世麻煩,到最後統統入地獄,這有什麼好處?不知道是一體,不知道是假的。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再空虛的人生

人之所以感到空虛,乃是對於物質生活的欲求不滿,因為貪婪所以無法滿足,進而感到空虛與寂寞。越是空虛越是想要找尋刺激,這樣惡性循環之下,心靈嚴重的污染,痲痹了、沒感覺了,反而更加的空虛了。對治的方法只有靠自己去明瞭,什麼是真正需要的,甚麼多餘的想要,不去奢求和妄想。由淨水轉污易,又污水轉淨難!

且看聖嚴法師的開示,再來反求諸己

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再空虛的人生


目前一般人的物質生活,基本上是不虞匱乏的,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生活內涵也因此而提昇。畢竟我們是人而不是動物,動物只要滿足了本能,牠的生命也就完成。可是我們人不只是這樣,如果人的存在僅是為了滿足本能,那我們跟其他的動物有什麼不一樣呢?

現在整個世界都在追求物質的滿足,可是物質生活只能讓我們的五官得到刺激、麻痺,而不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也不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充實。因為物質的享受和刺激,都只是暫時的,一時間可能得到一些安慰,過了以後就會覺得空虛。不少人為了彌補精神上的空虛,只好去花天酒地,從此投入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之中。

就這樣,一個人從生到死,由於空虛而追求滿足,一面追求,一面又感到空虛,因為空虛,又再追求滿足,但卻更感到空虛。就這樣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下去。直到臨命終時仍是充滿無奈、空虛和悲哀!對作為一個人而言,是非常遺憾的事!所以要提昇生活的內涵,使我們的精神生活不至於貧乏,必須從淨化自己的內心做起。但是僅僅在口頭上談生活內涵,那是紙上談兵;如果不能真正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都不過是空虛的。

那麼,要如何提昇生活內涵,達到精神滿足呢?

有的人用藝術修養來提昇自己,也有人用思想或哲學來充實自己。可是就算是一流的畫家、思想家、學者,當他們在作畫、看書、教書或在欣賞藝術品的時候,也許心中是滿足的;在想像推論的時候、在寫文章的時候,或者在滔滔不絕辯論的時候,好像自信滿滿,滿充實的,可是一旦離開了這些,還是會感到空虛。

我們都聽過「高處不勝寒」、「時不我予」、「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類話,可見哲學家也有哲學家的寂寞,偉大人物也有偉大人物的寂寞。既然有寂寞感,就表示他們的生活並不是真正充實。

從宗教的觀點來看,唯有宗教的信仰和宗教的修持,以及宗教生活的體驗,才是人類精神生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人生才不會空虛,也不會感到寂寞。

以我個人來說,雖然現在我是身無長物、孤單一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空虛,但是當我心中念佛時,佛就和我在一起;當我心中念菩薩時,菩薩就在我面前。同樣地,當我心中想到眾生時,眾生就跟我在一起;當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時,當下我就如同在西方極樂世界了。如此一來,當然就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

雖然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我們的時間、體力往往也不夠用,可是就是因為生命太短暫,能力也不足,所以更要充分的、積極的奉獻自己。如果能夠具備宗教的信心,那就更好了。但這個信心並不是虛無空洞的,而是透過自己的實踐與深刻體會得到的。

所謂實踐,以佛教來說,就是學習佛、菩薩們付出和奉獻精神;而在學習付出奉獻的過程中,人的生命便會因此獲得充實。

---本文摘自《 找回自己 》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37&ClassType=1&CommId=1295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保持平常心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保持平常心

『積極』這兩個字,我們通常都會把它和樂觀、開朗、進取連在一起。既然積極是這麼正面的,如果我說太積極也不好,可能會有人不以為然了。

事實上,積極到了某一個程度,是會形成壓力的。很多人雖然做事很積極,可是卻積極得很緊張、很憂愁、很痛苦,不管到最後是失敗還是成功,過得都不是很快樂。 

這都是因為得失心太重的緣故,本來只希望工作完成就好的,接著又要求更好;等到達頂峰,又擔心會有不好的情況發生,隨時隨地都在擔心、憂慮。即使成功了,也還是處在緊張的情緒和緊繃的壓力下,當然不會快樂,也稱不上樂觀或開朗。所以,積極雖然會帶來事業的成功,但成功以後呢?如果不懂得保持平常心,反而會失去快樂和應有的開朗。

---摘自《積極人生元氣滿分 》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We all have Karma, and that‘s all we have!

雖不修密法
但是因為身邊善知識的關係
讓我得以在有生之年,見過貝諾法王並受其灌頂加持
也參加過下密院殊勝的壇城儀軌法會
雖沒跟到團去印度拜見達賴喇嘛
卻也有幸得到達賴喇嘛加持的佛珠
但自知根器智鈍所以無緣對密法有深入的修行

所幸能有善知識不斷提攜
前些日子善知識友人因為對三峽山路不熟
遂請我幫忙開車載大家一起前往
參加宗薩欽哲仁波切主持的焦煙供法會
在雅致如畫的美景會場
宗薩欽哲仁波切到達之後
和群眾幽默閒聊一番
即上法座
要大家趨前聽法

全程英文開示的仁波切說到
這場煙供是為了消除我們累世的業障,度化我們冤親債主(Karmic creditors)所辦
所以選在傍晚時分
之後他說了一段話
我覺得很有道理:
We all have Karma, and that's all we have!
我們都是帶業而來,而且,業障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全部。
他也提到,除了佛之外,所有的人都有業障。

__________

是啊!
我們的這一生,都是因為累世業障的因緣和合所化成的境
就要看我們的心念怎樣去面對
要負面的抱怨,和業障相起作用
或是正面的起而行,解冤除怨
關鍵就在我們自己的心念
煙供法會本身是形式上的作用
倘若自己心念無法與其相應
也就是不起懺悔之心
那麼法會做得再多只是流於形式
並落入迷信之途
不但業不能消
只讓自己更是誤入歧途。
__________
 
仁波切也提到對好兄弟(農曆七月,不免俗還是稱之為好兄弟)的看法
他說其實好兄弟之所以對人們有敵意
正也是因為好兄弟也感受到人們對他們的敵意
所以最好的應對方法
便是慈悲心
_________

不論人與好兄弟之間
甚至是人與人之間
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你帶著敵意和戒心,全副武裝的進入一個空間時
這個空間的人自然也會將相同的情緒反饋於你
A wise man acts, only a fool reacts!
智者起而行
只有凡夫,隨風起浪!

但是我們都是凡夫只會回應對方給與自己的情緒和心念
所以最好的方法
就是當起那個發起善行的人
願善行能夠繼續遠撥
用正面的心念去改變更多的人
幫助他人,也幫助自己
這就是慈悲心的最大作用

感謝宗薩欽哲仁波切仁慈的開示與加持
煙供法會在毛毛細雨之中進行
願熊熊大火能夠滅除諸眾累世業障,盼冤親債主均能度化超升,消災除怨。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something about Suffer

最近看了剛上高一的小姪女在Line主頁,分享了《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原文
If you don't get what you want, you suffer; 
if you get what you don't want, you suffer; 
even when you get exactly what you want, you still suffer because you can't hold on to it forever.

(中文的翻譯為:)
當你無法得到你想要的,你感到痛苦;
當你得到你不想要的,你感到痛苦;
甚至當你得到你正想要的,你依舊感到痛苦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她。

---------
  

忽然覺得小女孩真的長大了
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是嗎?

心,是困住我們的牢籠
對佛家來說
這也是我執的根源
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
但是需要的其實不多
過多的想要讓我們被貪婪的業力主導
背在身上的
就成為了我們的負擔
越趨地沈重
最後壓垮了自己

清心寡慾
聽起來似乎對現在的人來說
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也因為如此才會有那麼多的文明病如影隨形的衍生

『愛』最基本的根源
來自我們希望我們所愛的對象
可以得到好的照料和呵護
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幸福

然而基本的架構不變
但是人們因為自私的我執
就會在這個架構上增加了很多的『我』
『我』希望我可以照顧和呵護我愛的人
『我』要給他們幸福
因為『我』愛她

乍看之下
並沒有甚麼錯誤
很好啊!也許你會這麼說。

但是上面的文字其實還隱藏著更多的我執
而多數人會理所當然的把她合理化
也就造就了社會上
那麼多情殺、為愛輕生等的事件
因為她最終隱藏的一句話應該是
因為妳是『我』的
也因為這樣強力佔有慾的我執
我們會覺得
我對你好、愛妳
你也應該對我有相同的回應
當你有所求的付出時
妳就會開始感到不快樂
因為你想要擁有的,是不屬於你的一切

當強烈的慾望來襲時
我們都忘了
每個人、甚至是每樣東西
都是獨立的個體
她不屬於任何人
只對自己負責
而我們因為愛
所以想要擁有、甚至佔有
這樣的貪婪私心
就會讓我們開始感到不快樂、不安全
因為擁有之後
我們就會開始害怕失去

而我們又該如何去除這份失去的恐懼呢?
只有靠自己領悟,才能來幫助自己

 
我們之所以愛這個人,或是這個物品
是希望這個人快樂,希望這個物品能物盡其用
當她或是這個物品在我們身邊時
不再感到快樂或是不再能發揮他的作用時
我們應該希望她,可以在其他的地方
找回他的快樂


因為我們愛她
不是嗎?

硬要穿著不合腳的舊鞋不肯割愛
痛苦的只是自己
不是嗎?
苦了自己,也苦了對方呀!


所以要學會放下

We can not hold on to anything forever, including our own.
我們無法永遠擁有任何一件事物,當然也包含我們自己。
有一天,我們也會受主蒙招,離開這個世界。

所以
看清楚人間的無常

把握每個珍貴的當下
不求回報的付出
不求回報的愛人
失去時要懂得先檢討自己
懂得改變自我

常常會聽到人說
為什麼我就要為了你改變?
改變本身
如果因為對方,而讓我們改掉自己積習已久的惡習
這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不去改變呢?
如果自己的改進依舊無法挽回
我們知道那是彼此緣份不夠
要知『種因得果』
福田不植轉身怎得貴人助

學會知福、惜福、培福、造福
感謝所有讓我們遇上挫折而成就我們的人
轉個念頭
希望我們所愛
都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有幸能和她一起廝守
要珍惜
也要學會給彼此一個揮灑的空間
若即若離
既是一體但又是彼此獨立的個體
瞭解世世無常的道理,也許無法永遠在一起
卻願意無所求地為對方付出並默默支持著彼此


都來自我們內心的慾望
因為無法滿足
所以才會感到痛苦

所以就算無法做到清心寡慾
至少能夠少慾少求

也才能減少

The only way to conquer suffer is to know what is suffer.
唯有對苦的原由有所認知,才是減少痛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