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淨空法師: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淨空老和尚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裡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若明白這一點,以此類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修學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沒有第二。

淨空法師:婆媳相處之道

婆媳相處之道 --淨空老和尚講述

有一些學佛的年輕同修向我說她想離婚。

我罵她:「妳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生活上有什麼過不去的?」

她說:「先生不好、公婆不好,特別是公婆難處。」

若她沒學佛,我就不說;既是學佛人,就要知道,人與人的相處,無論相聚一小時、一天或一輩子也好,都是過去生中的業緣,如果沒有緣,對面也不相逢。既然有業緣,就得承受,即使惡緣也要忍受,難忍能忍。

面對境緣會難以忍受,是自己沒有智慧,應當時時提醒自己,過失不在別人,而在自己。深記六祖惠能大師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婆媳之間難相處,學佛的媳婦要反省「婆婆並沒有過失,過失都在自己」,如果能常作如是想,這是真正行菩薩道。時時改過自新,就能把過去生的怨結解開了。

若處處埋怨對方,老覺得都是對方的錯,自己沒有過失,心結越結越深,生生世世往返報復,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何不趁此時將結解開?有智慧的人能解開結,解開之後,從冤家的眷屬變成法眷屬,這多好!真的是自度度他,這就是菩薩事業。因此若遭遇到這樣的環境,要懂得這是行菩薩道的好機緣。

修行並不是每天光念經、拜佛、敲著木魚,那只是表面的樣子而已;實質是在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將無量劫來的恩恩怨怨化解,這才是真修行。

不但自己在此生要超越六道、十法界、往生淨土不退成佛;也要將自己的冤家債主一個個喚醒,幫助他們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的大慈悲心顯露出來了,這些冤家債主就絕對能得度,因為他與你有緣。佛在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只要有緣必定得度,無論善緣、惡緣都是有緣,所以都能度。

要是將一切錯誤都歸罪於別人、歸罪於外境,念念都覺得自己沒有錯,這是我們最大的過失,也是一生修學不能成功的病根、病源。佛說,世間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一是諸佛如來-即使等覺菩薩都還有過失,唯有諸佛如來沒有過失。另一種是凡夫、愚人-自己有滿身的過失,他也不承認。除此之外,誰沒有過失?因此,過失不在外面境界,而是在自己。古德說「回頭是岸」,能回過頭來反省,這是覺悟、開悟了;反省之後,念念改過自新、努力向善,這是真修行。

佛法的真實利益,就在此地求,要真誠、要恭敬;「敬」是敬人、敬事、敬物、敬業。誠敬心大,得的利益大;誠敬心小,得的利益小;沒有誠敬,什麼也得不到。這就是印祖告訴我們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若是真誠、恭敬到極處,你就能全部得到,這就是宗門所謂的「明心見性」。

《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惠以眾生真實利益」,教眾生得真實利益,就是教眾生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然後在事相上才真正能看破、放下。「看破」是徹底明白,「放下」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才能過得自在、隨緣,念佛就絕對得生淨土。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心靈環保

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遇到狀況發生時,便可淺則保持平靜、穩定,深則自主、自在。

依據心靈環保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那就是保持身體、心理、精神的平衡與平常,通稱為身、心、靈的健康。然而一般人僅在意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卻忽略了心理是否健康,尤其會疏忽了保持平常心的精神修養。因此,在順境中尚能揮灑自如,似乎沒有不能克服的難題,一旦遇到逆境當前,便哀聲歎氣,不知如何自處了。這必須透過「心靈環保」的修為,才能做到「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順境及逆境。

佛家強調因果觀念,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如果種瓜、種豆,不得其土,不順其時,不如其法,那麼種瓜未必能得瓜,種豆也未必能得豆。因為,從「因」至「果」的過程中,尚須有其他條件配合,稱之為「緣」。所以,事物的成敗,都必須「因、緣、果」三者具足。

「因果觀」必須配合「因緣論」,才是正確的現象論。從因到果,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個人主觀的因素固然重要,外在客觀的因緣能否如我們所希望的,也極為重要,不論是自己的因素或外在的因素,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只能做最好的努力,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否則,過份樂觀或過份悲觀,都不是成熟健康的心態。
如何培養這種成熟健康的心境呢?有四個步驟:

一、遇事要作正面的評估,避免作負面的預測。人生的旅途總是起起落落,「起」是前進的過程,即使是「落」,那也是人生另一種前進的過程。

二、要能逆向思考,如此才能勝而不驕,敗而不餒。當在成功的顛峰之際,便要有走向下坡的準備;當因為失敗而跌落至谷底時,也要有攀登下個巔峰的願景。

三、凡事應當進退有度、收放自如。古人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就是說如果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應該當仁不讓;萬一時運不濟,此路不通,就要養精蓄銳、候機待發。

四、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這便是一個有智慧、有慈悲的人了。

然而,如果你只在字面上理解,只知在道理上認同,心靈環保的力量不容易產生,必須輔以方法的練習,才能奏效;禪修就是相當有效的方法之一。剛開始時,可先練習放鬆身心,等到不再心猿意馬時,就可練習體驗身心的覺受;觀照自己呼吸的大小、長短、深淺、涼暖等感覺,這能讓內心平靜、安定、清明,若於此時忘卻身心的負擔,就能夠進入身心統一乃至身心與環境統一的境界了。禪修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對立及統一,那便是無我無相而又不離諸相的境界。

在這個境界中,你除了能夠掌控自己的身心,更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尊重他人的優點,同時能夠感受到個人的小我,是不能脫離大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個人是有限的,大環境是無限的。如果能再進一步放下身心,不執著環境,就能達到《金剛經》所說「無相」的境界,如此不但能適應各種狀況,而且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都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那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了。
 — 在法鼓山農禪寺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好運大家轉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好運大家轉

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當人們遇到失敗而不知何去何從之時,便會想到以求神問卜來指點迷津。西方人會去找吉普賽人看水晶球;中國人則會去找算命仙、去神前求靈籤,如果算出的結果不好,就請人做法術、誦經、持咒、畫符、卜八卦等。術士們會向你索取一筆錢,結果你的運可能尚未好轉,倒是你幫術士開了運,讓他賺了一筆錢

或許這些行為在心理上是一種慰藉,但是當人在走投無路時,還是要以自己的力量開出一條道路來。站在宗教師的立場,我不否定鬼神及命理的存在,他們確實能知道我們一小部分的過去與未來,但他們沒有能力扭轉我們未來的命運。所謂「窮算命,富燒香」,窮人算命並不會愈算愈富,如果真要開運,先要瞭解因果的道理。

所謂因果的道理,就是「自作自受」。由於這輩子的時間太過短促,無法確切見證每一件事物從因到果的關係,很少人知道一生的命運是怎麼形成的。從因果的觀念來講,現在的命運都是過去所造,未來的命運則是現在所做。現在的命運已成事實,無法轉變,但可以透過智慧的判斷和努力而改善,未來的命運便可以轉變。

有人向我抱怨老天不公平,不論怎麼努力仍然是希望落空,我總是告訴他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財力、社會關係、性格、興趣。如果不瞭解自我的優點和缺點,只是盲從地跟隨風潮,是不會有好處的,因為你和他人的條件不同,因緣際會也就不同,盲目地依樣學樣,那就是自討苦吃。所以命運是由自己擁有的各項條件所組成的,條件不具足,努力不正確,就很難成功。

因此,想要轉好運,最好的辦法不是求神問卜,而是體會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簡單地說,便是多存好心、多說好話、多做好事、多結他人的善緣,自然能處處遇貴人,處處交好運了。
 — 在法鼓山農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