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如何區別正法、邪法?(淨空老和尚開示)

如何區別正法、邪法?

世尊在經教裡教導我們,諸佛菩薩縱然示現在世間,決定不以神通做佛事。佛的神通、道力超過一切魔王外道,這些人用神通接引大眾,佛如果也用神通,那跟他們沒有兩樣,正法、邪法很難區別,所以佛不用這個方法。魔王外道所用的方法佛一概不用,佛用講經教學,講經教學這個東西魔王外道他做不到。


所以佛住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一生講經教學不中斷,我們後人做弟子的,我們讀誦、學習經教也不應該中斷,這就對了。佛一生不貪圖名利、不貪圖供養,也不貪圖別人恭敬。愈不貪圖,眾生對佛愈恭敬,真有德行。

佛所需求的供養有限,飲食,每天出去托缽,一缽飯,衣服、臥具、湯藥,有病的時候醫藥接受,其他的一概不接受。釋迦牟尼佛在世,已經做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了。土地、房屋有沒有人供養?有,佛不要,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我們在海外,有人送地、送房子,我們就在那裡幫助他建立淨宗學會、建立念佛堂,讓那個地區的同學有個地方去修行、去聽經,這樣好。選幾位年長的、有道心的來管理這個道場,這是好事情。不能據為己有,據為己有就大錯特錯!

念念要住持正法,念念要幫助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果上的利益就得到了。佛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為什麼有苦?迷了就有苦;怎樣得樂?覺悟就得樂。苦樂是果,迷悟是因,迷悟的因解決了,離苦得樂的果就得到。用什麼手段?用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六六集)2012/8/13 檔名:02-037-0466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生活在平常心(淨空老和尚開示)

生活在平常心(淨空老和尚開示)
緣分很重要,跟自己發心有關係。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發菩提心,捨己為人、為教,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不要操心。我完全接受,我一生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都是佛菩薩安排。我要是想自己怎樣做,佛菩薩不安排了,那我得操心了。這樣我一點都不操心,樂得自在。

佛菩薩安排的順境,在順境學不貪戀,順境貪戀不能離輪迴;逆境沒有怨恨,不跟人結冤仇,冤家宜解不宜結。無論是毀謗或者是其他的傷害、障礙,統統接受,歡喜接受,消自己的業障,增福慧。總而言之,生活在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決定不受外界影響,菩提道才會一帆風順。

文章恭錄—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05集2014/09/08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了解事實真相,可以改造命運

了解事實真相,可以改造命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Ju0Cf2ySM

佛在經上把這些事情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全是前生注定的,古人的話說得有道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自己做不了主宰。讀聖賢書,學習佛的經教,智慧開了,了解事實真相,可以改造命運,改造命運有理論的依據,有很好的方法。明朝袁了凡居士他有四篇文章,是給他兒子的家訓,叫《了凡四訓》。現在這個書市面上流通得很多,那是一篇講怎麼樣把命運改造。

他十五歲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雲南人孔先生,算得非常好,說他是個做官的命,好好去念書,參加考試,將來的官可以做到縣長,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五十三歲那一年就叫他要辭職,要回到老家壽終正寢,不要死在外面。從這裡算定之後,算他的流年,就是每年每年什麼狀況,就讀書參加考試每年考第幾名。那個時候考取秀才之後,國家就有俸祿給他,現在講工資,給他生活費用,讓他安心讀書。

那個時候也不少,好像一年有九十多石米,當然吃不完,他可以賣了做別的事情。二十年,十五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二十年,每年考試第幾名、收入多少一點都不錯,所以他真相信了。相信之後,他妄念沒有了,為什麼?那妄念沒用處,無濟於事,不如就不打妄想,所以幾乎到入定的境界。

三十五歲這一年,在棲霞山遇到雲谷禪師,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雲谷禪師很佩服他,一般人三天三夜不知道有多少妄念,他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妄念。佩服他,向他請教,你這個功夫從哪裡學來的?他是讀書人講老實話,他說我沒功夫,我只是命被人算定,二十年一點差錯都沒有,所以我相信命運。打妄想那叫空想,無濟於事,所以我就不打妄想。

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原來以為你是聖人,沒想到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請教,你這話什麼意思?禪師就給他說明,詳細講清楚,真正功夫是從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有這樣好的定功,距離開慧就不遠了。可是你不是從戒定慧上修的,你是因為知道你的命運,所以不想了,依舊是六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

然後告訴他,那命運能改嗎?當然能改。你命運怎麼定的?是你前世修積的因,是這樣定下來的,你前世積的善因這一生得善果,你造的惡業你這一生要受罪,你得苦報,這麼來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從今之後斷惡修善你這個運就好了。如果不知道,完全造作罪業,用非法的手段奪取別人的財物,障礙別人的善事,你的好命就會變成壞命,你的長壽會變成短壽,都在自己手上操縱著。

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雲谷禪師送他一本功過格,明朝那個時候很盛行。功過格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道教《太上感應篇》來的,裡面都是勸人,哪些是惡、哪些是善,善跟惡一共好像有一百九十多條,將近二百條,你就照這個修,惡要斷,善要修。他帶回去就真幹,發心行三千樁善事。

這個念頭一發,到第二年參加考試就不準了,孔先生算他這次考試應該考第三名,結果他考了第一名,提升了,就不對了,收入也增加,信心就愈堅固。這三千樁好事十年才圓滿,真有感應!命裡頭沒有功名,就是他最高的考試只能考到秀才,舉人、進士他命裡頭沒有,他求舉人、求進士,以後都被他考中,這命裡沒有的。命裡沒有兒子,他求兒子,也得了一個好兒子,傳宗接代,世世代代都還挺興旺的。他的後人跟我有聯繫,沒見過面,跟我通過電話,寫信告訴我,難得!

所以命運可以改,不是不能改,怎麼改法?這個地方講的,「端心正意,不為眾惡」,你就改了。沒學佛的時候自私自利,學佛之後心量拓開,不只為自己想,會為別人想,會為整個社會想,會為整個國家想,會為地球上全人類著想,你這福報大!中國古人所說的「量大福大」,你心量拓開,你福報就大!

佛的福報最大,為什麼?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的福報大。他為十方三世一切苦難眾生著想,沒有為自己,所以佛的智慧是圓滿的,福報也是圓滿的。我們要想求福求慧應當向佛學習,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今天「不為眾惡」就是斷惡修善,首先要認識哪些是善,哪些是惡。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五二集)2012/7/29 檔名:02-037-0452

聖嚴法師《心經新釋》

《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後大概就沒事了。我說,死了不得了!因為死了以後,業報未了,死了以後,佛法未學,是多麼地可憐!

《心經》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

《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而又能超越於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簡單說,《心經》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成佛,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罣礙。因為有無明的煩惱,故而生死不已。如果無明盡,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

聖嚴法師《心經新釋》

怎樣恢復我們的本能?

怎樣恢復我們的本能?

老祖宗有智慧,現代科學家逐漸也肯定,他說古人似乎有一種本能,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現在我們這個本能失掉了。這個話說得也很有道理,確實有本能。那佛告訴我們,本能是人人都有的,而且並沒有失掉。這個失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有東西把它障礙住了,本能不能現前。什麼障礙?煩惱是障礙,罪業是障礙。

煩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些是煩惱。罪業是你造作的罪惡,殺盜淫妄,這是罪業。這兩種障礙讓你的本能不能現前。如果這兩種障礙我們把它放棄、放下了,本能立刻就恢復。本能裡頭有什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換句話說,每個人,我們的智慧跟佛平等。因為智慧是從自性來的,不是從外頭學來的。外面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從內心裡頭生出來,不從外來,心清淨,智慧就現前,心不清淨,智慧就失掉了。所以佛家常常用水做比喻,很有道理。水乾淨的時候沒有染污,沒有風浪,水平像一面鏡子。

智慧是什麼?照見,外面山河大地照在裡頭清清楚楚。佛告訴我們,我們的本能是這個樣子的,這是講心。如果有波浪、有染污,它就照不見,這就是有煩惱、有罪孽的時候,這個能力不現,不是失掉,真正來講沒有失掉。所以佛菩薩他看得很清楚,他看到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五四集)2012/7/31 檔名:02-037-0454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用信來除疑~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用信來除疑~
我有一個信眾,他相信自己的命不好,非常迷信紫微斗數,每天出門前、回家後,一定會用紫微斗數算一算。有時連出門坐車的顏色是紅色還是黃色,他都要事先算一下;甚至因為怕中毒,吃飯前還要用銀針在飯碗裡插一插,整天就這樣疑神疑鬼的。
因為他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懷疑一切;而當一個人生活到這種程度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後來我問他:「我天天出門、見人,天天沒事。你天天這個樣子,是不是天天有事啊?」他說:「是啊!這個世界實在很可怕。」
另外,還有一個人,他每天做生意的時候,如果是現金交易,他都要別人把錢放到一個紙袋裡,而不敢用自己的手去摸鈔票,結果搞不清楚別人到底給了他多少錢。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說:「現在鈔票上什麼病毒都有,鈔票是最髒的。」我就問他:「我摸鈔票,怎麼都沒事?」結果他說:「師父,您的手大概是防毒的。」我說:「沒這回事。你每天洗手就可以了,不要擔心到這種程度。」後來這個人還是死了,原因不是中毒,而是太過小心,最後竟擔心過度而死了。
他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懷疑任何東西都會傷害他,都會威脅他的生命,所以生活充滿著疑慮。當一個人老是在懷疑的時候,這個世界就變成了地獄一樣。本來是很好的一個環境,你卻把它當成處處都是地雷、處處都有巨毒的地方,當然無法生活下去,而他可能就是因為心理負荷不了而死亡的。
要去除心中無謂的懷疑,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正確的生活方向、方式,以及正確的處世態度,才不會老是生活在懷疑中。而其關鍵就在「相信」兩字,也就是相信因果、相信因緣。

相信因果之後,就會相信不該自己倒楣的時候,是不會有事的,也就不會過度擔心。這個因果,是自己過去無量世以來,一直到現在的所作所為累積所得,雖然不知道原委如何,但是因為相信有因果,你就會朝好的方向努力,生活也會愈來愈踏實。
相信因緣,是相信只要自己小心謹慎、努力促成好的因緣,自己的生活環境便可以更好;如果沒有好的因緣,你要想辦法去找,去促成那個好的因緣。
雖然一個人的福報、壽祿在出生的時候,大致上就已經決定了,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我們再加以努力,還是能夠有所改變、有所改善的。相信因果,相信因緣,「信」可以去除疑。
《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p. 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