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我有個女皈依弟子,未學佛前,夫妻不合,生活糜爛,直到生了個兒子是殘障,夫妻兩人開始接觸佛法,家庭氣氛於是整個改善。她跟我說:「師父!我很感謝這孩子!因為他的降臨,我們的性格都改變了。我想這孩子是菩薩所化生。」

另外,有位比丘尼,她的母親從十一年前開始生病,到今年已經八十六歲,病絲毫沒有好轉,她覺得自己的負擔很重。我對她說:「恭喜妳!」她愣了一下。我接著說:「妳有母親可以孝順,替妳自己消業障,這是妳的福報。」她聽了以後很高興,說:「希望我母親能再活百歲,讓我多消消業。」

所以,論因果要看情況。如果我們有慈悲、有願心和願力,何必非要將現在當「果」看?我們也可以從因、從主動的角度設想,或許我們是發願生生世世要在世間度眾生的初發心菩薩,有時以殘障身,有時以比丘、官僚等身來示現。從「果」看,也許你上一世曾經做了些什麼,對於現在的果報,你歡欣也好,搥胸亦罷,都已於事無補。

戒律、經典都提到:「少欲、知足、知慚愧、行懺悔,懺悔則安樂。」佛經裡講懺悔業障,是教我們要擔當自己的問題,甚至人家的問題我們也能擔當;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很多人不清楚精進的意思。要知道,緊張和心急不是精進,這只會使你容易疲倦,甚至煩躁、不安。正確的修行心態,就是要將心情放鬆、身體放鬆。所謂精進,是細水長流,就像天然的泉水,汨汨地、緩緩地、持續地、不斷地往下流注。不會修行的人,往往拚老命似地用猛力,那就好像下了一陣暴雨之後,山澗的洪水,於一時間內排山倒海直奔而下,但雨過天晴,洪水沖完就沒有了;而且猛沖狂奔的洪水,會造成災害損傷,那不是精進,而是一種自我摧殘的行為。

精進的態度,不是希望馬上得到結果,或希望馬上見到、經驗到打坐的好處。打坐,首先要練習持續的毅力、平靜的心情、放鬆的身體,自然而然就會體驗到坐禪的好處。如果心浮氣躁、希望速成、急求效果,那便等於揠苗助長,所得到的必定是反效果了。

「正精進」,是以精進心對治懈怠心,正精進有異於盲修瞎練的苦行,而是不急不緩、不苦不樂的中道行,要像細水長流的泉水,而不是像一洩而下的洪水,泛濫成災。我在年輕的時候,有幾位很用功的道友,他們非常精進,睡眠時間不多,資生物質很少,打坐拜佛時間很長,見面時他們總會勉勵我說:「老兄啊!你的身體比我們差,什麼時候會死都不知道,還不趕緊用功,等死期到後,就來不及了!」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這個人,是個不太精進的懶骨頭,因為我雖也很用功,但在該睡的時候就睡,該飲食的時候就飲食,感到有病之時,就延醫治療。結果他們都很年輕就用功死了,而我還活著,在這一生之中,雖無多大的成就,於己於人,也不能算是白過。我知道自己的體能,也知道自己的心力,總是在帶幾分勉強,而又絕不十分勉強的情況下,全力以赴、盡心而為。我雖不能算是正精進的好榜樣,也不算是壞例子吧!

有的人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不隨眾作息,不打坐、不看經、不求上進,也不奉獻了,總會推三托四地找到理由少花一些力,說是等到他們把身體養好了,把心情調順了,才來好好地修行。這樣的人就是顛倒,只是盡量找藉口懈怠而已。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別挑容易走的路

以佛法的修行來講,易行道不稀奇,難行道才是真正的菩薩道,所以我常勸人不要挑容易走的路走,容易走的路難以讓人成長,難走的路才能把人訓練成三頭六臂、金剛不壞,這樣的困境,其實才是真正的一個佳境。

能像這樣子反向思考,任何困境就都不是問題了。

人生本就是由一重重困境累積而成,除非不求上進,否則必會遭遇到困境。在困境中向下墮落當然很容易,往上逆游雖然困難,卻是真正的自我成長。其實,只要不將它視為困境,而當成一種自我訓練,在人生的旅途中,就沒有什麼難題能夠困住你。

本文摘自《愈挫愈勇健》一書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用暴力不如用智慧~




現代社會的暴戾之氣似乎日益嚴重,很多人都可能發生暴力行為,並不限定於某一些人。原因有幾個;
一是認為無法訴諸法律,或法律無法保障時就訴諸暴力。
再者是一時衝動。兩人爭執,往往不講理由,一味在利害得失與立場上計較衝突。
現在的生活型態,已經無法讓人安靜下來好好思考,加上人際接觸太頻繁,只要觀念、利益上有衝突,又沒辦法化解,暴力事件就立刻發生了。
此外,就是為了面子問題。遇到任何事情,要考慮的是長遠大局,很多人卻放不下身段,為一口氣而悔不當初。
佛教裡有句話叫「忍辱」,這並不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而是遇到任何衝擊和強大刺激時.,還能接受、面對並處理它。
遇到問題,我們要學習理性,慈悲、平和地衡量,進而協調解決,要用的智慧而不是暴力。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佛菩薩教給我們讓(淨空老和尚開示)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的,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他分不出來。兩百年前的人知道,他有標準,與倫常道德相應的是善,與倫常道德相違背的是惡,他有標準;學佛的人有標準,與三皈五戒十善相應的是善,相悖的是惡。

現在這個標準全部被推翻了,這個東西現代話叫價值觀,兩百年前人的價值觀跟今天地球上的人價值觀不一樣,今天邪正不分、善惡不分,把惡當作善,把邪當作正。影響如何?來生都是三途,有幾個人來生能得人天身?很少很少。什麼原因?教壞了。過去在中國,家庭有老人教,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一代一代認真的教,有規有矩。佛門是學校,老師教。現在都不教了,家不教了,老師也不教了,怎麼辦?大問題!我們是真正最幸運的少數的群體。

佛教我們用真心,我們要用真心,絕不能用妄心。要能相信,不能懷疑,我們在這個時代可以離苦得樂。清淨心樂,生智慧;染污的心苦,生煩惱。煩惱是什麼?競爭,競爭太苦了。競爭再提升,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死路一條。祖宗教我們,聖賢教我們,佛菩薩教給我們讓,不爭,於世無求,於人無爭,多快樂!處處修忍讓、謙讓、禮讓,讓到底。你要想做一個幸福的人,遠離一切苦惱,佛菩薩教我們的方法,我們能得到。我們會把這些事情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自己確實過很美滿的生活。

生活很簡單,老和尚教給我們,吃不要挑剔這好吃、那好吃,吃飽就好了。穿也不必挑剔款式、質料,不用挑剔這個,能保暖就好了。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多快樂!古人講的「人到無求品自高」,一生能真正享受到於人不爭,於世無求,你多麼自在、多麼快樂,你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才能把問題看透,看得深、看得廣、看得透,就在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這樣修,自自然然開智慧,積功累德。

文章恭錄—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68集2015/01/22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利根上智?

通常因為他自視為利根上智之人,所以缺乏耐心,冀望疾速成就。就像嬰兒剛一出生,就想在世運會上得十項全能的金牌,怎麼可能呢?禪宗雖有六祖惠能那樣初聞佛法即能頓悟的人,可惜這種例子太少。倒是有許多祖師,修行數十年,沒有聞到一點悟的消息,卻仍耐心踏實地繼續修行。

修行人不能老是求新奇,要安心於每一剎那的現在,只要繼續不斷地努力於現在,自然而然地會新、會進步。每一念的滑過,它已經是在向新的歷程中邁進。一味空想追求新境界、大突破,就像懶人不肯張口,卻希望能填飽肚子;不肯努力工作,卻希望獲取大筆工資,這是顛倒因果、癡心妄想的事。

有位臺大的學生,來參加禪訓的助手訓練,他上了一堂課後,第二天一早跑來告訴我,他不想參加了,因為他想追求大成就;即使受訓完畢,他也沒有時間來參加護七或有關禪的活動了,他要以更多的時間好好修行,希望像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那樣早得開悟。這樣的願心很好,學佛修行,我不僅希望他能成為像虛雲老和尚那樣的祖師大德,且還說願他早日成佛哩!但是要成為虛雲老和尚並非一蹴可即的,虛雲老和尚怎麼修行的?看他的年譜,他常說:「我是個業障重的人,是個凡夫,是一個苦惱人,是個沒有修行的人!」這是從修行之中得到真正的智慧。煮飯掃廁所我去!搬柴挑水我去!辛苦而無人注目的事我去!要自知苦惱,才會不拒苦事;要自知福薄,才會惜福種福;自知不會修行,才會虛心學習,念茲在茲。如果自己覺得自己有大善根、有大福報、有大智慧、有大修行,能有進步嗎?如果自以為是傑出祖師的材料,還能過平淡的修道生活嗎?因此,修道人,若勇猛修行而求疾速成就,或略有修行而以利根上智自居,這都是在苦惱之中。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是「有情」,當然就會有 情緒。我們也大都體會過控制不住情緒,反被情緒所控制的苦,甚至常常因 為一時情緒衝動而犯了錯,事後卻又懊悔不已。

情有很多種,第一種是情操,例如哲學家的情操、藝術家的情操、宗教 家的情操,以及政治家的情操。這些情操是理性的,對人、對世界、對自己 都是有益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情操的話,那就跟低等動物沒什麼兩樣了。

第二種是情感,情感是指與親人,或是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事物之間,因為喜歡或是不喜歡而產生的感情現象。情感雖不如情操那麼高尚,但是人如果沒有情感,那就形同植物或礦物。只是情感是自私的,以自我的喜怒哀樂為依據,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不是十分穩定;而情操卻是非常清淨,且非常和平、穩定的。

第三種是情緒,情緒是從情感而來,當情感不能宣洩、滿足時,心裡就會發生衝擊和困擾,因此產生情緒。情緒就像是暴風雨中的海浪,沒有理性、規律,而且波動非常厲害,只不過有的人波動很高,有的人較低一點而已。

情緒來的時候,就像無明火,會大哭也可能會大笑,甚至還會揍人,出現暴力傾向。所以,一個老是情緒用事的人比情感用事的人更糟糕,也非常可怕,不但造成自己的困擾,別人看到情緒衝動的人,也會敬鬼神而遠之。因此面對問題時,最好不要隨便動情緒。

但是有人會說:「如果人生活得毫無波動變化,好像未免太平淡而無味了。人生要有大悲大喜才活得過癮,所以有情緒也沒什麼不好啊!」

這種將人生的情緒起伏視為一種調劑的看法,實在是似是而非!試想每一次情緒的波動,身體的細胞不知道就要死多少,不但身體不健康,心理也不會健康。如果老是在大喜大怒、大悲大樂的情形下生活,是活不久的,一點也不划算。要讓自己經常生活在愉快平靜的情況下,情緒才會穩定,心理也才會健康。

要避免情緒過分的波動,首先就要明白情緒會帶給自己與別人災難的嚴重性,這樣才會懂得約束自己的情緒。情緒會帶來一波接著一波的壞事,就好像是高血壓會帶來生命的危險一樣,首先可能是中風,再來就是癱瘓,說不定接著就是死亡。所以預防自己情緒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

預防的方法,就是在情緒還沒有發生以前,能夠先察覺到自己已經快要動情緒了,在這個關鍵時刻,用觀念來化解,告訴自己動情緒是划不來的,因為最後倒楣的還是自己,甚至連他人也會遭殃。

除了運用觀念之外,一些修養的工夫,例如靜坐,或是經常默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也會很有幫助的。在情緒還沒有生起之前,念佛可以產生移轉作用,讓情緒轉換為一種念佛的清淨念頭,一種信仰的念頭。

然而,我們在運用觀念或方法的時候,也要明白目的不是在壓抑自己,而是要化解自己的情緒問題。其實只要我們不管它,不要老是在想這個問題,或是老想要衝過它、對付它、抗爭它,情緒反而都能很簡單地化解。

---本文摘自《 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心靈小品] 情感的緣生緣滅

[心靈小品] 情感的緣生緣滅

佛法看待人生實相,有三個基礎法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其中,諸行無常的「行」,是指心念運作的過程。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前一秒鐘為某個新聞報導而憤慨,下一秒鐘即可能因某人、某事而雀躍不已,正說明我們的心念,分分秒秒都在改變。

兩性之間的情感,當事人的心念也在經常變化,若是其中一方情感生變,或是提出分手,對方通常是無法接受的。新聞媒體中,經常報導令人遺憾的感情事件,例如為情輕生,或是因分手而訴諸暴力,層出不窮。因情變及感情困擾,而求助於精神科醫師的人數,據說占了求診人數的三分之一,可見兩性情感的衝擊,對於身心實有顯著的影響。

不安來自患得患失

《四十二章經》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人因有愛欲而生憂慮,有憂慮而起恐懼、害怕。根本原因,在於自我中心的執著,因而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心,從無明產生,也就是疑。由疑發動,結合貪、瞋、癡、慢等煩惱,產生妒嫉、控制、占有、依賴,乃至暴力等行為。種種煩惱交織,也就讓一段情感,轉變為自纏纏人、自傷傷人之苦。

在佛法講的八苦之中,因愛欲而產生的苦,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及怨憎會苦。為得到一段感情而辛苦百般追求,追求不到是苦,求得之後怕失去是苦,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也是苦,有朝一日分手了,更是苦不堪言。

情感也是因緣眾生然而,人是有情眾生,不可能離開情感。事實上,佛法講的有情,其中一層意義是眾生。眾生,有「眾緣和合」與「眾多生命」之意。眾緣和合而有個體生命的事實,眾緣和合而有你、我、他的人際關係;同樣地,眾緣和合而產生情緒與情感。情緒與情感,均由心念組成。如果僅是一個念頭,並不構成情緒、情感。患得患失的情緒,習於從自我中心的認同感出發,而在強烈渴求與強烈反感的情緒模式中,反覆拉扯而變成情感煩惱。

強烈的情緒使人困擾,但情緒不等於負面能量。例如,樂觀也是一種情緒。正向、樂觀的情緒,仍是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不同的是,少了個人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執著,心境趨於平和、穩定,而能包容、體諒他人,能使自己的心量變得寬廣。因此,一段穩定的情感,是彼此互相扶持、砥礪的積極力量。這便是佛法所說「同修伴侶」,互為彼此成長的助緣。一段美好的情感,不是互相執著、糾纏和占有,而是學習互相尊重、關懷與付出,從執著的愛欲,昇華為彼此扶持的伴侶。當情感已成往事,也能平靜看待因緣的聚散分合,給予對方祝福,這才是感情帶給我們的學習及成長,使我們懷抱希望,迎向未來更寬廣的人生。

寬心語:人因有愛欲而生憂慮,有憂慮而起恐懼、害怕。根本原因,在於自我中心的執著,因而患得患失。
◎文:釋果東
◎本文摘自「原諒,好緣亮!」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210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著作:以四它突破困境、解決難題

以四它突破困境、解決難題

我們在人世間會面臨的困境層出不窮,很少有人是沒遭遇過困境的,即使表面上看似一帆風順的人,也有他們的問題。因此如何突破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被困擾,我認為「四它」的觀念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面對它是一種勇敢、負責任的表現。一旦問題出現,想逃也逃不了,就算逃避也會很痛苦,不如接受它。但在接受之前,要先面對,面對就是看清楚那是什麼,然後才能接受它。


接受它並不是沒有智慧的逆來順受,因為這樣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必須在接受問題之後,進一步去處理,否則對自己是傷害,對他人則是不利,適當的處理可以解決困境,並讓問題不再惡化。

至於處理的原則,則是「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對待人」。用智慧就是運用各種資源,例如法律、金錢或人力等妥善的方法;至於對人,就要以慈悲心來對待,而不是瞋恨心。

最後一步要放下它。例如別人曾經對你不好,但事情已經處理了,就不要記恨,不要一輩子掛在心上。成功、失敗的經驗也是一樣,成功的事不要老是放在心上得意,失敗的事也不要掛在心頭痛苦。放下它並不是忘掉它,而是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心裡不起煩惱,就是放下。

一般人多半能夠面對、接受問題,但往往不能處理,即使能處理,也很不容易放下,因此會痛苦。我們都希望擁有幸福,其實幸福就是平靜與安定,如果心裡不平靜,不斷懷惡、懷恨、懷怨,那是非常不幸福的。摘錄於 

聖嚴法師著作 智慧掌中書《逆向思考,反敗為勝》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分享福報~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分享福報~

有回佛陀向農夫托缽,不料卻被訓斥說:『我耕田種穀,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穀,為什麼也可以有飯吃?』

佛陀說:『我也耕田種穀,我是在眾生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種子,種的是福德田。你對我的布施行為也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就在裡頭了。』

福報可分為四種:惜福、知福、種福及培福。知足常樂,這是知福;需要的東西夠用就好、不浪費,這就是惜福;有福報的人繼續培福;福報不夠的人努力種福。

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都是大家共有的。我們擁有的智慧、福報,不是自己獨有的,是屬於大家的,有福應該分享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享,這才稱為有福報。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六波羅蜜講記》

或許有人要問,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我們凡事都忍,忍到最後連自己都沒有了,這還能修行嗎?

在中國有一本書,叫《孫子兵法》,其中指出,最上乘的戰爭謀略,是不必打仗就能使得敵軍投降。事實上,高明的武術家,通常是不跟敵人比拳頭、比功夫,而是在受攻擊時,能毫不費力地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使得雙方都不會因此而傷亡。

而佛教的忍辱也是如此,面對問題處理時,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智慧來處理,以慈悲來化解。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行。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的等待著被攻擊。

聖嚴法師《六波羅蜜講記》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淨空法師談: 如何走出苦難人生?

問:第三個問題,人生一個「苦」字,一個「難」字。到底如何走上光明大道?

答:這兩個字人人都有,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可以說親身遭遇,苦跟難都比一般人要深, 要來得嚴重。可是我的緣分不錯,二十六歲,很辛苦的時候,遇到佛法,遇到善友把佛法介 紹給我。我認識三位老師,這三位都是真正的好老師,教給我離苦得樂的方法、破除艱難的 方法。特別破除這個難,要知道因果,困苦艱難是果報,果必有因,有時候這個因不是在這 一生的,前世的,你自己根本不知道。所以,你要從因果這門學問裡面細心去檢討、去體會 ,改過自新。

佛家講的因果通三世,有句話說得很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 者是」。我們今天受了很多苦難,就曉得過去世有很多不善的因,我們今天才會受這些不善 的果報。所以在受果報的時候,要歡喜接受,不怨天、不尤人。過去生中做得不好,現在好 好的做,認真努力的做。如果你很明白,很用功、很努力,果報不到來世,這一生也開花結 果,所以你要認真。我們看到了凡先生認真改過,俞淨意居士真誠的遷善,命運都改過來了 。這是我們很好的榜樣,我們應當要學習。

苦,一定要覺悟,你明白,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因果搞清楚,再苦也甘心、也樂意 。生活上的苦,釋迦牟尼佛苦,他那是示現,人家是王子,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去過 苦行僧的生活。每天出去托缽,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去過這個生活。我們看 起來太苦了,你去問釋迦牟尼佛,你問他苦不苦?他快樂,他比世間任何一個人都快樂。如 果不是樂,他為什麼要幹這個事情?那裡頭有真樂。所以樂是覺悟,迷是苦,覺就樂。佛教 人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因是什麼?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沒有;覺悟了,樂就得到 。我們中國古時候念書人常常講的「孔顏之樂」,我們知道孔子、顏回都不是富裕的人,生 活都過得很勉強,可是真快樂。那個快樂是什麼?就是佛講的,迷破了,覺悟了。所以物質 生活,別人看到以為很苦,他們過起來非常快樂,道理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更是很明顯 的表演給我們看。

難,要突破難關,第一個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你才能夠突破。第二個因素,好學。 於聖賢之道鍥而不捨,這個難字就變成易,就不難。如果沒有耐心、沒有恆心、沒有毅力, 又不好學,那就真的是難倒了,一生都被這個字困住。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以善止惡即是修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以善止惡即是修行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好的心與不好的心。有一次有位先生告訴我,他什麼宗教都不信,他只知道宗教是教人做好事、存好心。

我問他說:「沒有錯,那你有沒有宗教信仰呢?」

他說:「像我這樣的人,還要什麼宗教信仰?我既不做壞事,也不存壞心,只有像你們這樣的人,因為常常做壞事、存壞心,才會有罪惡感,所以要信宗教。」

然後我又問他:「你真的是一個好人嗎?真的是一位好心的人嗎?我才不相信像你這樣的人會是個好心的人!」 他馬上火冒三丈:「你怎麼能證明我不是好心的人?你說,我做了什麼壞事?」

我說:「你現在就不是個好心的人,因為你的心在生氣,對不對?」

結果他更生氣:「我本來沒有生氣,是你讓我生氣的!」

許多人認為生氣不是壞事、不是壞心,是別人讓他生氣,而不是他自己要生氣的。其實,人們經常都是在煩惱痛苦之中掙扎,卻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有問題。貪心求不得就變成瞋,如果得到了又希望貪得更多一些;與人相比,比不過人就會妒忌,比人稍強一些就會驕傲;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得到時,就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於是產生忿怒。這種種狀況,經常在我們的身上發生,這究竟是好心呢?還是壞心?

從佛法的修行立場來看,這都是煩惱、痛苦的心。佛法希望人們能從痛苦轉成快樂的,從煩惱轉成有智慧的,從瞋恨怨恨轉成慈悲的,從貪取轉成布施的。以善來對治不善,以善來糾正不善,這就是修行,如此,才能夠使我們的心真正的清淨,真正的安定。

------本文摘自《 四正勤 》p. 0048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智慧不起煩惱~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智慧不起煩惱~

不要以為開悟才是智慧,智慧是頭腦冷靜,是理智、理性。人的煩惱都是從情緒、情感產生,一碰到情一定會有煩惱。

用理智、理性來處理的話,煩惱就會減少。有一位女孩來問我問題,她非常痛苦地哭著說,她認識一位男孩,交往了七年,二人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生不如死。可是一分開又會互相思念!她想離開他,可是男孩子威脅她說,沒有她的話,他會去死。但她認為如果她真能離開他,他也不會去死,如果二人繼續纏在一起,倒有可能二人都會累死。我要她用理智考慮,過了些時,她想通了,便破涕為笑。

所以很多的問題都應該拿客觀的理性來處理,要以權衡輕重的智慧去分析。有些人一遇到困難就到神前丟筊杯,這不是究竟的方法!如果用智慧、理智來處理,問題根本不會存在。犯了法要坐牢,可以委請律師設法減輕罪刑,應該坐的牢還是要去坐牢。那就沒有煩惱了!有病的人要去看醫生,醫生救不好,可以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往往有人在醫生宣布即將死亡的狀況下,因為念了阿彌陀佛、念了觀世音菩薩而沒有死,這種例子很多。

佛經中的智慧,是指無私無我的觀察力、抉擇力、判斷力,不論遇到任何事,都只有應當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為自身的利害得失設想,只為應不應該處理,如何來處理而做應對。由於凡事不為自己的私利求,所以就不會為自己招致煩惱。

佛經中的智慧,是因洞察世事無常,所以沒有一事一物能夠不變;凡夫因為不解世事無常,所以把暫時的身心世界,當作小我大我,爭人我、爭多少、爭內外、爭對錯,結果惹生許多的煩惱。

其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沒有智慧的人,不用理智、不用理性處理事情的人,若知佛法,情況就會改善。佛法是講因果及因緣的,講因果,凡事不會怨尤;講因緣,凡事不會強求。那還會煩惱什麼?

本文摘自《 法鼓山的方向 》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對我好是應該的?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對我好是應該的?

有一句話說:「恩將仇報。」人往往記怨不記恩,對於恩情記住的很少,對於怨恨卻牢記在心。消除怨恨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存感恩之心。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的人永遠是不會滿足的,別人明明已經給我們很多好處,卻總覺得給得不夠多,認為別人的好是應該的。像是父母對我們好是應該的,兄弟姊妹對我們好是應該的,甚至於鄰居對我們好也是應該的。

有這種想法都是忘恩負義的人,不知道恩惠是什麼,只希望別人付出自己獲得,卻不知感恩,因此貪得無厭。

這樣的人既怨恨不幫他的人,也怨恨幫助他的人,因為覺得幫得不夠;所以對壞的人當然怨恨,對好的人也是怨恨,以至於對世界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會怨恨。

☆任勞者必堪忍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人行道》

現在這個社會真是不可思議,什麼事都講究快速,連修行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以為找到一位大師,有一套祕方,就可以立即成佛。那有這麼便宜的事呢?當然,也不能怪大家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在《楞嚴經》裡面,也看到佛陀的大弟子阿難,在佛前懺悔說,他以為跟在佛陀身邊,佛陀就會在一個最恰當的時機,賜給他解脫生死的智慧。結果到頭來,佛陀還是得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指點他解脫之道,讓他自己找到清淨的智慧心,靠自己的覺悟來了脫生死。


所謂「個人生死個人了,個人業報個人消」。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生死煩惱,都要靠自己從修行中獲得解脫,即使親如父母兄弟,也不能代替;就像吃飯一樣,自己吃,自己飽,誰也不能幫誰吃飯。

聖嚴法師《人行道》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接受批評的雅量~◎文:釋果東

接受批評的雅量~◎文:釋果東

在職場上,難免遇到因為行事風格不同、立場有異,而有看法的落差。如果缺乏溝通,彼此產生誤解、批評,再經過有意無意地輾轉相傳、加油添醋,就可能演變成流言、誹謗的情況,甚至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及人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不受誹謗影響,做好本分   

佛教經典中,常見佛陀對於惡口、誹謗等事,對弟子提出諄諄教導,除了反映佛陀時代面臨的景況之外,也說明流言和中傷,並非現代社會才有的現象,所謂「有人就有是非」,雖是慨歎的話,卻也說明煩惱與習性密不可分。 
  
《長阿含經》有這麼一則故事:一對外道師徒,對於佛陀抱持正、反兩面截然不同的評論,佛弟子也議論紛紛。佛陀得知後,如此教導他的弟子:「這時你們只需要做兩件事,一是說法,二是思惟。」佛陀進一步說明:如果聽到有人謗佛、謗法、謗僧,你們不需要憤怒、煩惱、憂愁;同樣地,如果聽到有人讚歎佛、法、僧,也不需要高興、得意。為了誹謗而憤怒,對你們沒有幫助,為了讚歎而歡喜,對你們同樣也沒有助益。

由此可見,佛陀教導弟子:不應受他人無理的誹謗影響,也不必為了他人的讚歎而得意忘形,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倘若我們也願意接受佛的教導,不妨試著體驗。聽到關於自己的負面流言,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如流言所說。假使自己確實有錯,就要修正檢討。就算是為人處事問心無愧,畢竟還是凡夫眾生,難免有習氣,不可能永遠不受批評。若能「聞過則喜」,接受別人批評的雅量,把指責、批評的聲音,當成是改進、增上的良機,也就是一種人格的修養。   

另一方面,流言若非真實,是否一定要回應,則須衡量處理。面對無端滋生是非、惡意傳播流言,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就是最好的因應之道。如果確實有誤解,而且攸關大眾利益之時,建議可以主動澄清說明,但不是爭辯、對抗。假使沒有說明的因緣,或者對方態度強硬,不願意接受,只有提起豁達的態度面 對。力爭是非、對錯,甚至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會讓雙方更加對立,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化敵為友     

面對他人的指教,最好的心態是感恩、感謝、感化、感動。「感恩、感謝」對方成就我們有反省檢討的機會;學習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便是「感化」自己。當自己的身、語、意行為調和柔軟,無形中,化解了人我之間的對立、衝突,就能「感動」他人,促使雙方能化敵為友。   

對於團體共事,我有個心得:「理解現象,包容狀況,持續溝通,成就修行。」除了要理解,更要了解、善解、正解;有誤會則要化解、諒解,才能心開意解、迎刃而解。只要抱持正面的心態,人我關係一定能得到改善。 寬心語 當自己的身、語、意行為調和柔軟,無形中,化解了人我之間的對立、衝突,就能「感動」他人,促使雙方能化敵為友。

本文摘自《原諒,好緣亮!》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開運的方法--- 聖嚴法師

開運的方法

所謂「窮算命,富燒香」,窮人算命並不會愈算愈富,如果真要開運,先要瞭解因果的道理。所謂因果的道理,就是「自作自受」。

由於這輩子的時間太過短促,無法確切見證每一件事物從因到果的關係,很少人知道一生的命運是怎麼形成的。

從因果的觀念來講,現在的命運都是過去所造,未來的命運則是現在所做。現在的命運已成事實,無法轉變,但可以透過智慧的判斷和努力而改善,未來的命運便可以轉變。

有人向我抱怨說他再怎麼努力仍是希望落空,我說:「如果不瞭解自我的優點和缺點,盲從地跟隨風潮是沒用的,因為每人的條件不同,因緣際會也就不同,盲目地依樣學樣,是自討苦吃。」

命運是由自己擁有的各項條件所組成的,條件具足,努力正確,才能成功。

摘錄於 聖嚴法師著作 智慧掌中書《改運算命原來如此》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佛法的實踐,必須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基礎。《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佛法的實踐,必須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基礎。

戒的意思是,應該做的必須做,不應該做的不能做。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增加生死、煩惱種種業的事;什麼是應該做的?有助於出離三界生死的功德,也就是戒、定、慧。

定的意思是心不隨處、隨時攀緣造業。我們的心不安定,很容易被環境中的人、事、物影響而造惡業,若能不隨之起舞,這就是修定。此時你對自己會知道得更清楚,煩惱也會減少一些,就能與慧相應;雖然還沒有發生真正的智慧,但是是相應的。

若從戒、定、慧延伸來講,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六波羅蜜。「波羅蜜」是「度」的意思,是從煩惱的苦海到達解脫的涅槃。「六度」不僅是度眾生,還要度自己,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不但讓自己的煩惱不再生起,也讓他人沒有煩惱。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心像水一樣的清淨沒有污染,像水一樣的平靜沒有波動(淨空老和尚開示)

心像水一樣的清淨沒有污染,像水一樣的平靜沒有波動(淨空老和尚開示)

我們供佛,供養佛,什麼是真供養?要用心去供養,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滅都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們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不清淨了。水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染污,水本來是不動的,現在風吹著波浪,風吹起浪了,浪是動的。用染污、波浪代表什麼?妄心。它乾淨了,不起風浪了,水的樣子是什麼?是平的。水平、乾淨,這是真心,沒有波浪、沒有染污,這是真的。

大總持法門就是水,阿賴耶、末那、意識,相宗所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染污的、是波動的,它起浪了。四聖法界,小風小浪;六道輪迴,大風大浪;三惡道,颶風,動盪最明顯的,動盪形相是巨浪,時間長遠,佛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

我們供佛,供佛是表法,供具裡頭什麼東西最重要?諸位就明白了,一杯水。水代表我的心,我的心像水一樣的清淨沒有污染,像水一樣的平靜沒有波動。這杯水是代表,表法的,代表我的真心清淨不動,就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平等就是不動,清淨就是沒有染污,這是真正的供佛。

絕對不是說我早晚供一杯水給佛菩薩喝,那就錯了。佛菩薩不用這個,是給自己看的,時時刻刻覺察到我的心清不清淨。有念就不清淨,無論你這個念是善念、是惡念,不清淨,有念就不平等。

修行,把真心修出來就成功了,就成佛了。這個話要記住,要深深去體會。為什麼?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全是妄心,妄心在製造輪迴,念念不斷在製造輪迴,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要想出離輪迴,首先把製造輪迴的因要放下,要把它止住,這就是說能遮。

文章恭錄—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103集2014/09/02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

有些人在職場上,常常覺得工作壓力過重,會忙得喘不過氣來;但問題往往不在工作本身,而是自信心不足。由於自信心不足,所以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只要工作稍微多一點,就自認為不勝負荷,常常希望工作最好不要落到自己頭上。

可是當工作無人可替,非自己做不可時,你還是必須親自上陣。這時候,不需要擔心做不好,也不需要擔心做錯該怎麼辦,更不要把事情看得過度嚴重,你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就好。會的就盡量做,不會的就藉機會學習。

我們做任何事,只要認真用心就好,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你一旦感覺到壓力,不但容易失去自信心,甚至可能就不想做了。

如何培養自信〈智慧掌中書系列〉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如何拜佛-----聖嚴法師《法鼓家風》

拜佛時不要身體在拜,心裡卻在那邊又怨、又恨、又罵,嘀咕著,拜了這麼久也沒用、菩薩又不靈,結果愈拜愈煩惱……。拜佛,要留心身體的動作、心裡的感受,這是與四念處────身、受、心、法,有關的基礎修學法。心不能調伏時就觀身,身比較調伏了以後再試著觀心,用這樣的方法來拜佛、懺悔就有用了。

我曾經教一個徒弟拜佛,但他拜了幾拜,人就跑掉了。我問他︰「為什麼不拜了?」他說:「本來對佛像的感覺還好,但愈拜心裡就愈怨恨,恨那佛像為什麼不幫我?」要知道,拜佛的用意不是在求佛像幫你忙,塑像能幫你什麼忙呢?安心要自己求,佛像不能幫你安心。

聖嚴法師《法鼓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