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品] 情感的緣生緣滅
佛法看待人生實相,有三個基礎法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其中,諸行無常的「行」,是指心念運作的過程。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前一秒鐘為某個新聞報導而憤慨,下一秒鐘即可能因某人、某事而雀躍不已,正說明我們的心念,分分秒秒都在改變。
兩性之間的情感,當事人的心念也在經常變化,若是其中一方情感生變,或是提出分手,對方通常是無法接受的。新聞媒體中,經常報導令人遺憾的感情事件,例如為情輕生,或是因分手而訴諸暴力,層出不窮。因情變及感情困擾,而求助於精神科醫師的人數,據說占了求診人數的三分之一,可見兩性情感的衝擊,對於身心實有顯著的影響。
不安來自患得患失
《四十二章經》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人因有愛欲而生憂慮,有憂慮而起恐懼、害怕。根本原因,在於自我中心的執著,因而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心,從無明產生,也就是疑。由疑發動,結合貪、瞋、癡、慢等煩惱,產生妒嫉、控制、占有、依賴,乃至暴力等行為。種種煩惱交織,也就讓一段情感,轉變為自纏纏人、自傷傷人之苦。
在佛法講的八苦之中,因愛欲而產生的苦,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及怨憎會苦。為得到一段感情而辛苦百般追求,追求不到是苦,求得之後怕失去是苦,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也是苦,有朝一日分手了,更是苦不堪言。
情感也是因緣眾生然而,人是有情眾生,不可能離開情感。事實上,佛法講的有情,其中一層意義是眾生。眾生,有「眾緣和合」與「眾多生命」之意。眾緣和合而有個體生命的事實,眾緣和合而有你、我、他的人際關係;同樣地,眾緣和合而產生情緒與情感。情緒與情感,均由心念組成。如果僅是一個念頭,並不構成情緒、情感。患得患失的情緒,習於從自我中心的認同感出發,而在強烈渴求與強烈反感的情緒模式中,反覆拉扯而變成情感煩惱。
強烈的情緒使人困擾,但情緒不等於負面能量。例如,樂觀也是一種情緒。正向、樂觀的情緒,仍是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不同的是,少了個人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執著,心境趨於平和、穩定,而能包容、體諒他人,能使自己的心量變得寬廣。因此,一段穩定的情感,是彼此互相扶持、砥礪的積極力量。這便是佛法所說「同修伴侶」,互為彼此成長的助緣。一段美好的情感,不是互相執著、糾纏和占有,而是學習互相尊重、關懷與付出,從執著的愛欲,昇華為彼此扶持的伴侶。當情感已成往事,也能平靜看待因緣的聚散分合,給予對方祝福,這才是感情帶給我們的學習及成長,使我們懷抱希望,迎向未來更寬廣的人生。
寬心語:人因有愛欲而生憂慮,有憂慮而起恐懼、害怕。根本原因,在於自我中心的執著,因而患得患失。
◎文:釋果東
◎本文摘自「原諒,好緣亮!」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210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著作:以四它突破困境、解決難題
以四它突破困境、解決難題
我們在人世間會面臨的困境層出不窮,很少有人是沒遭遇過困境的,即使表面上看似一帆風順的人,也有他們的問題。因此如何突破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被困擾,我認為「四它」的觀念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面對它是一種勇敢、負責任的表現。一旦問題出現,想逃也逃不了,就算逃避也會很痛苦,不如接受它。但在接受之前,要先面對,面對就是看清楚那是什麼,然後才能接受它。
接受它並不是沒有智慧的逆來順受,因為這樣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必須在接受問題之後,進一步去處理,否則對自己是傷害,對他人則是不利,適當的處理可以解決困境,並讓問題不再惡化。
至於處理的原則,則是「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對待人」。用智慧就是運用各種資源,例如法律、金錢或人力等妥善的方法;至於對人,就要以慈悲心來對待,而不是瞋恨心。
最後一步要放下它。例如別人曾經對你不好,但事情已經處理了,就不要記恨,不要一輩子掛在心上。成功、失敗的經驗也是一樣,成功的事不要老是放在心上得意,失敗的事也不要掛在心頭痛苦。放下它並不是忘掉它,而是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心裡不起煩惱,就是放下。
一般人多半能夠面對、接受問題,但往往不能處理,即使能處理,也很不容易放下,因此會痛苦。我們都希望擁有幸福,其實幸福就是平靜與安定,如果心裡不平靜,不斷懷惡、懷恨、懷怨,那是非常不幸福的。摘錄於
聖嚴法師著作 智慧掌中書《逆向思考,反敗為勝》
我們在人世間會面臨的困境層出不窮,很少有人是沒遭遇過困境的,即使表面上看似一帆風順的人,也有他們的問題。因此如何突破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被困擾,我認為「四它」的觀念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面對它是一種勇敢、負責任的表現。一旦問題出現,想逃也逃不了,就算逃避也會很痛苦,不如接受它。但在接受之前,要先面對,面對就是看清楚那是什麼,然後才能接受它。
接受它並不是沒有智慧的逆來順受,因為這樣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必須在接受問題之後,進一步去處理,否則對自己是傷害,對他人則是不利,適當的處理可以解決困境,並讓問題不再惡化。
至於處理的原則,則是「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對待人」。用智慧就是運用各種資源,例如法律、金錢或人力等妥善的方法;至於對人,就要以慈悲心來對待,而不是瞋恨心。
最後一步要放下它。例如別人曾經對你不好,但事情已經處理了,就不要記恨,不要一輩子掛在心上。成功、失敗的經驗也是一樣,成功的事不要老是放在心上得意,失敗的事也不要掛在心頭痛苦。放下它並不是忘掉它,而是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心裡不起煩惱,就是放下。
一般人多半能夠面對、接受問題,但往往不能處理,即使能處理,也很不容易放下,因此會痛苦。我們都希望擁有幸福,其實幸福就是平靜與安定,如果心裡不平靜,不斷懷惡、懷恨、懷怨,那是非常不幸福的。摘錄於
聖嚴法師著作 智慧掌中書《逆向思考,反敗為勝》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分享福報~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分享福報~
有回佛陀向農夫托缽,不料卻被訓斥說:『我耕田種穀,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穀,為什麼也可以有飯吃?』
佛陀說:『我也耕田種穀,我是在眾生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種子,種的是福德田。你對我的布施行為也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就在裡頭了。』
福報可分為四種:惜福、知福、種福及培福。知足常樂,這是知福;需要的東西夠用就好、不浪費,這就是惜福;有福報的人繼續培福;福報不夠的人努力種福。
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都是大家共有的。我們擁有的智慧、福報,不是自己獨有的,是屬於大家的,有福應該分享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享,這才稱為有福報。
有回佛陀向農夫托缽,不料卻被訓斥說:『我耕田種穀,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穀,為什麼也可以有飯吃?』
佛陀說:『我也耕田種穀,我是在眾生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種子,種的是福德田。你對我的布施行為也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就在裡頭了。』
福報可分為四種:惜福、知福、種福及培福。知足常樂,這是知福;需要的東西夠用就好、不浪費,這就是惜福;有福報的人繼續培福;福報不夠的人努力種福。
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都是大家共有的。我們擁有的智慧、福報,不是自己獨有的,是屬於大家的,有福應該分享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享,這才稱為有福報。
訂閱:
文章 (Atom)